1935年,共產黨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成為了黨的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因此,被稱為“轉折之城,會議之都",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紅色精神也在這里代代相傳。
遵義會議紀念館
遵義會議紀念館是為紀念共產黨歷史上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而建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早建立的21個革命紀念館之一。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子尹路96號,1955年10月開放。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遵義會議會址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底,毛澤東主席為紀念館手書“遵義會議會址”六個大字 。
2008年5月16日,列入國家文物局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 2017年1月,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遵義會議紀念館入選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發揮巨大的作用。
遵義紅軍烈士陵園
1949年11月21日遵義解放后,人民政府清理了1935年初在遵義戰役中犧牲的紅軍烈士遺骸,先后找到了19位佚名烈士。1957年,國防部長彭德懷致函貴州省委,提請務必找到他的親密戰友鄧萍的遺骸,經省、地、市黨政軍的共同努力,1958年終于在松子坎找到了。同年,市政府即報請上級批示興建“遵義市紅軍烈士陵園”?!臼∪宋?8)省計史字第719號通知】同意在遵義市修建和紀念碑,并撥款30萬元,遂于1958年9月動工興建。
當時市政府劃定陵園范圍為103畝。按照規劃,始建盤山車道和289步石階(后經改建為316步),由湘江邊的公路直通陵園的紀念活動坪場。陵園正中,用遵義的紅砂石為鄧萍建造一座墓室。上述工程于次年初竣工,清明節專門舉行了隆重的遷葬儀式,將盛有鄧萍遺骨的棺木安埋在小龍山石砌墓室內,同時亦將找到的其他紅軍烈士遺骨遷葬此地,群眾見此情景,自發地稱之為“紅軍山”,實為“紅軍烈士陵園”。市政府為此批準設立了陵園管理所。
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
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位于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北10公里與桐梓縣交界處,是川黔交通要道。婁山關自古被稱為黔北第一險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35年1月初,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占領遵義后,一部繼續北進,攻克婁山關,確保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遵義會議后,紅軍準備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軍情突變,旋即又回師遵義,紅軍三軍團十三團等部于2月25日進軍婁山關,途中與扼守婁山關的國民黨黔軍王家烈部激戰一天,乘勝再戰遵義,殲滅和擊潰國民黨軍兩個師又八個團,取得了長征以來第一個大勝仗。
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現有毛澤東詞碑、小尖山紅軍戰斗遺址、婁山關紅軍戰斗紀念碑、婁山關紅軍戰斗陳列館、摩崖石刻、婁山關古碑等戰斗遺址文物和紀念性建筑物。
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陳列館于2009年9月12日順利開館,陳列館以照片、圖表、文物等展示為主,結合聲、光、電等現代化展示手段,用雕塑、場景等再現當年戰斗情景。
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1982年6月12日由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1月20日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2006年5月25日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后又被命名為貴州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貴州省廉政教育基地、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聯勤部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婁山關教學基地、人民解放軍昆明陸軍學院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實踐教學基地等。